<ins id="pkyft"><video id="pkyft"><optgroup id="pkyft"></optgroup></video></ins>
    <tr id="pkyft"></tr><tr id="pkyft"><small id="pkyft"></small></tr>
    <small id="pkyft"></small>
    <small id="pkyft"></small>

  1. <tr id="pkyft"></tr><sup id="pkyft"><track id="pkyft"></track></sup>
    <ins id="pkyft"></ins>

      <tr id="pkyft"><nobr id="pkyft"><delect id="pkyft"></delect></nobr></tr>
    1. <output id="pkyft"><track id="pkyft"></track></output>
    2. <tr id="pkyft"></tr>
    3. <tr id="pkyft"></tr>

        <tr id="pkyft"><nobr id="pkyft"><delect id="pkyft"></delect></nobr></tr>

      1. <small id="pkyft"></small>

      2. <code id="pkyft"><acronym id="pkyft"></acronym></code>
        
        
        <output id="pkyft"></output>
          <tr id="pkyft"><small id="pkyft"><delect id="pkyft"></delect></small></tr>
          1. <ins id="pkyft"><option id="pkyft"></option></ins>
            <ins id="pkyft"></ins>
          2. <sup id="pkyft"><track id="pkyft"></track></sup>
            1. <output id="pkyft"><track id="pkyft"></track></output>
                <small id="pkyft"></small>

                <small id="pkyft"></small>
                <noframes id="pkyft"><small id="pkyft"></small></noframes>
                1. <tr id="pkyft"></tr>

                    1. 首頁 | 收藏本站 | 繁體網站   
                      點擊搜索
                       
                      日期 時間

                      浙江經濟增長與發展方式轉變研究

                      日期:2008-01-08  來源:機經網  作者:cfmif  點擊:
                      內容提要:在《中共浙江省委關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扎實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決定》中,浙江省委提出堅持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主攻方向,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浙江目前正處于“黃金發展期”和“問題多發期”,經濟總量持續擴張,環境、資源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增強浙江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浙江,轉變經濟增發展方式已勢在必行。本文在簡述浙江經濟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對浙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情況作了評價,指出浙江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增長方式總體上仍是粗放型,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快轉變步伐,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最后,本文結合浙江實際,借鑒國外經驗,提出了浙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騰飛,現已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目前,浙江正處于工業化轉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場化完善期和國際化提升期,兼具“黃金發展期”和“問題多發期”的雙重特性。經濟總量持續擴張,環境、資源與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土地、電力、淡水等生產要素的瓶頸制約日益明顯,這些都使“資源小省”、 “經濟大省”的浙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要保持浙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繼續使之在中國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走在前列,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優化經濟結構和清潔增長、節約增長、高效增長之路,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梢哉f,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浙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是浙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迫切要求,是不斷增強浙江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浙江的必由之路。

                        一、浙江經濟發展簡述

                      經過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發展,浙江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06年,生產總值從124億元增加到15743億元,由全國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產總值從331元增加到31874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32元增加到18265元,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65元增加到7335元,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連續22年保持全國各省區第1位。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按照“四位一體”的總布局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總要求,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扎實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實力提升較快,城鄉面貌變化較大,人民群眾得益較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繼2004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之后,2005年又成為全國第一個人均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的省區,2006年人均生產總值已經達到全國的近2倍。2002年以來,浙江生產總值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長,比全國同期快3.6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2006年,全省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5681298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21.3倍,年均增長21.8%23%,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4.6%上升到2006年的16.3%。浙江以占全國1.1%的土地面積,3.8%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7.5%的經濟總量,浙江經濟發展的經驗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探索的生動實踐和經典范式。近五年來浙江的主要經濟指標見表1。

                      1    近五年來浙江的主要經濟指標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3-2006

                      年均增長%

                      常住人口

                      萬人

                      4731

                      4763

                      4803

                      4898

                      4980

                      1.3

                      生產總值

                      億元

                      8004

                      97054

                      11649

                      13438

                      15743

                      14.0

                      第一產業

                      億元

                      685

                      718

                      814

                      893

                      925

                      3.0

                      第二產業

                      億元

                      4091

                      5096

                      6250

                      7166

                      8510

                      15.0

                      #工業

                      億元

                      3641

                      4463

                      5491

                      6349

                      7591

                      15.1

                      第三產業

                      億元

                      3228

                      3891

                      4584

                      5379

                      6308

                      14.7

                      人均生產總值

                      16978

                      20444

                      24352

                      27703

                      31874

                      12.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億元

                      3596

                      4994

                      6060

                      6696

                      7594

                      20.5

                      財政總收入

                      億元

                      1166.6

                      1468.9

                      1805.2

                      2115.4

                      2567.7

                      21.8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566.9

                      706.5

                      901.0

                      1066.6

                      1298.2

                      23.0

                      財政支出

                      億元

                      749.9

                      896.8

                      1062.9

                      1265.5

                      1471.9

                      18.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3166

                      3511

                      4056

                      4632

                      5325

                      13.9

                      進出口總額

                      億美元

                      419.6

                      614.1

                      852.1

                      1073.9

                      1391.5

                      34.9

                      #出口總額

                      億美元

                      294.1

                      415.9

                      581.5

                      768.0

                      1008.9

                      36.1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100)

                      %

                      99.1

                      101.9

                      103.9

                      101.3

                      101.1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716

                      13180

                      14546

                      16294

                      18265

                      10.1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4940

                      5431

                      6096

                      6660

                      7335

                      7.7

                       

                       。ㄙY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

                      相比全國其他省區,浙江經濟已經走在前列,并形成了較強的發展優勢。根據浙江“十一五”發展規劃,預計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將達到20000億元左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0000元左右,全省將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但浙江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要素投入的不斷增加實現的,總體上是一種投資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全省固定資本形成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8.5%增加到1995年的38%,再到2006年的44.9%;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時期,每增加1億元生產總值所需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是1.15億元、1.76億元、1.38億元、3.60億元和3.31億元。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目前已經遇到了嚴峻的挑戰,生產要素供求矛盾的制約作用日益凸現,“三高一低”現象依然嚴重。在19802000年的20年內,浙江以投資翻6番多,能源翻2.5番,支撐了人均生產總值翻3.3番。如果按照過去的投資和能源使用情況,在20002020年的20年內,要實現人均生產總值翻兩番,將需要2.8萬億元的投資和1.6億噸的標準煤能源。通過這樣的高投入和高消耗,以及相應造成的高污染來達成經濟的高速增長顯然是不可取的,“先發展、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所付出的慘重代價是難以接受的。而且,隨著發展階段、資源環境、宏觀體制條件的進一步變化,“三高一低”問題將越來越嚴重地制約浙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由于浙江發展已轉向小康型和寬裕型需求,經濟發展已不單純以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和收入水平為目標,將更加注重生活質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全面發展、資源利用更加合理、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高級目標,因此,浙江亟需加快轉變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的提出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和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實現增長的方式,簡單的說是依賴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過什么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通常,經濟增長方式可分為粗放(外延)型和集約(內涵)型兩種。粗放型增長方式就是依靠要素數量上的擴張來推動經濟的增長,其特征主要表現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集約型增長方式就是通過提高要素質量和生產效率來實現經濟的增長,其特征是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和可持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到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雖然改變的只是一個詞匯,但豐富了發展的內涵,反映了對發展實踐認識的不斷深化,表明了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科學發展觀的決心和信心。

                        我國早在1995年,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九五”計劃的建議中,就第一次非常明確地提出,要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進一步強調要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指出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需要繼續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浙江在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清楚地意識到了資源要素緊缺、環境壓力增大、低成本競爭和數量擴張型的產業和企業發展越來越難以為繼等問題,不失時機地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1995年,省委按照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精神,明確提出了要加快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1996年,在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進一步提出了要將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在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上。1999年,省委十屆二次全會又作出了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的戰略部署。進入新世紀后,面對資源要素制約、生態環境壓力和內外市場約束等問題進一步突出,省委再次提出必須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出發,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騰籠換鳥”,實現“鳳凰涅槃”。在浙江省“十一五”規劃報告中,又明確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作為“十一五”時期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2007年,在省委第十二屆二次全會上,再次強調堅持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主攻方向,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從第一次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現在一直在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歷時已經十多年了,說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從表2也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受制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復雜過程,這其中可能會有一個陣痛期,會對經濟增長速度帶來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可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運行進入良性循環,從而長期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2    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時序

                       

                       

                      實現經濟增長

                      方式轉變的年份

                      GDP年均增長速度(%

                      粗放型增長期

                      經歷時間(年)

                      美國

                      19501960

                      3.3

                      100

                      英國

                      19701980

                      2.0

                      200

                      日本

                      19701980

                      2.0

                      100

                      新加坡

                      19801993

                      6.9

                      2025

                      韓國

                      19901995

                      7.2

                      3040

                       

                       。ㄙY料來源:《世界主要國家(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比較》,轉引自2005年浙江發展報告(經濟卷)第16頁)

                      三、對浙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評價

                       。ㄒ唬┱憬洕l展方式轉變初見成效

                        近幾年來,浙江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以一種壯士斷腕的勇氣積極推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在中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浙江可持續發展能力排名大陸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第4位。

                      1.經濟效益提升很大。浙江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從2000年的22527/人提高到2006年的49624/人,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從2000年的33881/人提高到2006年的58594/人(見表3)。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和利潤分別為23941375億元,2002-2006年均分別增長20%21.6%。

                      3    20002006年浙江全員勞動生產率和二產勞動生產率

                                                                           單位:元/

                      年份

                      全員勞動生產率

                      二產勞動生產率

                      2000

                      22526.9

                      33881.1

                      2001

                      24666.4

                      35390.8

                      2002

                      27999.0

                      38224.1

                      2003

                      33250.7

                      42423.9

                      2004

                      38933.5

                      47897.8

                      2005

                      43337.3

                      51271.4

                      2006

                      49623.7

                      58594.2

                       

                       。ㄙY料來源:浙江統計年鑒2007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構成由2001年的9.651.838.6調整為2006年的5.954.040.1。2006年與2001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3%,占GDP比重下降3.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6%,占GDP比重提高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5%,占GDP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按2000年價格計算,2002-2006年,第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1%,第二產業貢獻率為58.5%,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9.4%。與“九五”時期比較,第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6.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上升8.7個百分點。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開始向高效生態農業轉變。2006年,農業增加值為925億元,比2001年增長17.4%,年均增長3.3%。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所占比重分別由2001年的46.4%、5.7%、18.6%29.3%調整為47%、5.7%、19%26.6%(農林牧漁服務業占1.7%)。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重工業化程度有所提高,高技術產業比重有所上升,工業內部結構正在不斷優化。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3248億元,重工業比重從2001年的47.8%提高到54.2%,霍夫曼系數(輕工業增加值與重工業增加值之比)為0.84,比2001年的1.09下降0.25點;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2006年裝備制造業共實現利潤491.5億元,比上年增長27.5%,增幅比規上工業高4.1個百分點;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82.9億元,比上年增長26.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達16.4%。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得到優化。傳統行業所占比重下降,新興服務業迅速發展,成為服務業的新增長點。200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6307.8億元,比2002年增長73%,年均增長14.7%,高于GDP增幅0.7個百分點。金融、房地產和其他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3.2%,比全國高出1.7個百分點。

                        3.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很快。2006年,全省科技活動經費支出407.9億元,比2002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28.4%,R&D經費224億元,增長2.9倍,年均增長40.4%,相當于GDP的比例從2002年的1.87%0.72%分別提高到2006年的2.59%1.42%。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4043億元,比上年增長53.4%,增幅比上年提高24.8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為13.4%,提高2.6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增長貢獻率達23.7%。2006年,專利申請受理數、授權數分別達到5.3萬件和3.1萬件,比2002年增長2.12倍,授權量居全國第2位。2006年,全省有89個產品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名牌產品總數達到了195個,繼續保持全國第二的位置。全省新增中國馳名商標55件,增幅為歷年之最。目前,馳名商標擁有量達145件,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一。萬人大學生人數從2000年的47.2人,提高到了2006年的144.6人,提高很快。目前,浙江已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4.投資保持平穩增長,并朝著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雖然,浙江的投資率還處于高位,但通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2005、2006年投資率已開始回落,2006年全社會投資為7594億元,增長13.4%,處于較為穩定和合理的區間內,與GDP增長13.9%基本同步,投資增幅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僅高于上海,居全國倒數第2位。同時,投資結構有所調整,第三產業投資較快增長,2002-2006年,全社會第三產業累計投資15484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53.5%,年均增長20.1%。

                        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有所增強。2006年,全省消費增長首次超過了GDP增長速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325億元,比2002年增長68.2%,年均增長13.9%,比全國同期增幅高出1.7個百分點。全省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增加值達1683億元,占GDP10.8%。城市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519億元,農村市場零售總額為1806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1.2倍和45.1%,年均增長17.2%7.7%,呈現城鄉消費品市場共同繁榮的局面。從2006年投資和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拉動來看,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拉動率為40.9%,拉動了5.7個百分點;而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率為48.7%,拉動了6.8個百分點。應該說,投資對經濟較快增長的拉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但消費也已開始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6.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2002年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戰略,鼓勵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出口商品結構完成了從資源密集型制成品向以勞動―技術密集型制成品為主的轉變,基本形成了以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格局,同時大力提高輕紡等傳統產品出口附加值。2004年全省機電產品以217億美元首次超過紡織和服裝品出口規模,躍居出口商品大類第1位,2006年已達423.9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4.8倍,年均增長42.3%,超過出口平均增幅7.9個百分點,所占比重從31.6%提高到42.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101.7億美元,占商品總出口額的10.1%,出口額在全國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8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6位;服裝、紡織品分別出口159.3138.1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73.8倍。出口總額中工業制成品的比重由2001年的91.6%上升到2006年的95.6%。  7.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浙江把節能降耗工作視作全省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建立了省長節能辦公會議制度、能耗(電耗)公告制度、節能降耗目標責任制及工作問責制、節能市場服務體系與機制等一系列節能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與節能降耗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化體系,加大對節能技術改造投入,加強能源監察(監測、審計)工作,開展節能降耗“十百千”節能行動,全面推進節能降耗工作。2006年,全省每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為0.86噸標準煤,比上年降低3.52%,下降率比2005提高了一倍多,能耗水平和降幅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分別居第3、4位。同時,全省各級政府對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重視,2006年全省環保投資總額超過280億元,占當年GDP1.8%。出臺了《浙江省循環經濟發展綱要》,全面實施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工業循環經濟“4121”示范工程和“811”環境整治行動,循環經濟得到有力發展,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全省化學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總量雖然還比較高,但已分別比上年削減0.34%0.12%,扭轉了2002年以來連年上升的態勢,是全國9個“雙下降”的省份之一(全國分別增長1%1.6%)!叭龔U”排放強度也明顯下降,2006年與2002年相比,按可比價格計算,萬元GDP廢水排放量下降24.3%,萬元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9.3%,萬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8.5%,萬元工業增加值固體廢物排放量下降43.2%。2006年,全省水泥散裝率達到66.4%,比2001年提高27.9個百分點,水泥散裝率連續6年在全國各省區名列第一。2003-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50.2%,該產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達28%,成為各個行業中增長最快的行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和重復用水率也有了很大提高,分別由2002年的84.7%33.2%上升到2006年的91.8%48.4%。

                      (二)浙江經濟增長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

                        浙江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轉變的步伐還不夠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總體上還處在粗放型經濟增長階段。

                        根據經濟增長速度方程估算,目前浙江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只有30%左右,遠遠不及經濟增長方式為集約型所需的50%的水平,因此浙江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增加要素投入的數量取得,而非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即以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而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貢獻率已超過70%,經濟增長方式均以集約型為主。

                      另外,浙江的投資率和增量資本產出率總體上處于上行也表明浙江經濟增長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如表4所示,浙江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大量的投資來維系的。

                      4   19912006年浙江投資率變動情況

                       

                        

                      生產總值(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

                      投資(億元)

                      投資率(%

                      1991

                      1089.33

                      239.75

                      22.0

                      1992

                      1375.70

                      361.18

                      26.3

                      1993

                      1925.91

                      683.83

                      35.5

                      1994

                      2689.28

                      1006.39

                      37.4

                      1995

                      3557.55

                      1357.90

                      38.2

                      1996

                      4188.53

                      1617.53

                      38.6

                      1997

                      4686.11

                      1694.57

                      36.2

                      1998

                      5052.62

                      1847.93

                      36.6

                      1999

                      5443.92

                      1886.04

                      34.6

                      2000

                      6141.03

                      2267.22

                      36.9

                      2001

                      6898.34

                      2776.69

                      40.3

                      2002

                      8003.67

                      3596.31

                      44.9

                      2003

                      9705.02

                      4993.57

                      51.5

                      2004

                      11648.70

                      6059.78

                      52.0

                      2005

                      13437.85

                      6696.25

                      49.8

                      2006

                      15742.51

                      7593.66

                      48.2

                      (資料來源:根據浙江統計年鑒2007有關數據計算)

                      投資的快速增長有其合理的一面,許多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或地區也曾經歷過投資率穩步攀升的發展時期:19601980年,韓國投資率上升了2倍,新加坡則上升了3倍,但問題是浙江的投資效率并不高。我們可以通過增量資本產出率來衡量投資效率的高低,它可以反映出為維持一定的產出增長率所需要的投資增長率,其數值越小,表明投資效率越高。從表5可以看出,浙江的增量資本產出率還是比較高的,因而投資效率偏低,且總體上呈下降態勢。舉例來說,1991年全省的增量資本產出率為1.2,而2006年達到3.5,意味著每提高1%的增長率,1991年僅需相當于GDP1.2%的新增投資,而2006年則需相當于GDP3.5%的新增投資。

                      5   19912006年浙江的增量資本產出率變動情況

                       

                      年份

                      投資率(%

                      增長率(%

                      增量資本產出率

                      1991

                      22.0

                      18.0

                      1.2

                      1992

                      26.3

                      19.0

                      1.4

                      1993

                      35.5

                      22.0

                      1.6

                      1994

                      37.4

                      20.0

                      1.9

                      1995

                      38.2

                      16.8

                      2.3

                      1996

                      38.6

                      12.7

                      3.0

                      1997

                      36.2

                      11.1

                      3.3

                      1998

                      36.6

                      10.2

                      3.6

                      1999

                      34.6

                      10.0

                      3.5

                      2000

                      36.9

                      11.0

                      3.4

                      2001

                      40.3

                      10.6

                      3.8

                      2002

                      44.9

                      12.6

                      3.6

                      2003

                      51.5

                      14.7

                      3.5

                      2004

                      52.0

                      14.5

                      3.6

                      2005

                      49.8

                      12.8

                      3.9

                      2006

                      48.2

                      13.9

                      3.5

                       

                       。ㄙY料來源:根據浙江統計年鑒2007有關數據計算)

                      雖然,目前浙江的增量資本產出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表明浙江的投資效率相比全國而言還是比較高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低,而且也低于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在高速增長時期的投資效率(見表6)。

                      6    若干國家或地區高速增長時期的增量資本產出率

                       

                       

                      投資率(%

                      增長率(%

                      增量資本產出率

                      日本(19811990

                      32.6

                      10.2

                      3.2

                      韓國(19811990

                      29.6

                      9.2

                      3.2

                      中國臺灣(19811990

                      21.9

                      8.0

                      2.7

                       

                       。ㄙY料來源:關志雄.為什么中國的投資效率低下.

                        http://www.rieti.go.jp/users/kan-si-yu/cn/c040618.html

                      現階段浙江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產業結構是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合理而高效的產業結構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實現經濟集約增長的基礎條件。近年來,雖然浙江的產業結構得到了一定的調整優化,但還存在很多問題。2006年浙江三次產業比例為5.954.040.1,第二產業增長率為18.7%,高于第三產業17.3%的增長率。浙江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依賴于第二產業的增長,第二產業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58.3%,其中工業增長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53.9%。而浙江服務業的發展明顯滯后,服務業比重不僅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國家平均45%的水平。從工業內部來看,對工業總量增長貢獻較大的行業主要是紡織、服裝、機械、化學、塑料制品等傳統產業,高技術產業比重仍然較低。2006年,浙江省全部工業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比重約8%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浙江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差距很大。美國和日本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比重在1982年和1984年就超過10%,英國和韓國也于1986年達到10%。從第三產業內部構成看,存在結構低水平的狀況,金融、保險、咨詢、技術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水平不高,主要還是以生活型服務業為主導。

                        2.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2006年,浙江R&D經費支出224億元,分別低于北京的433億元、江蘇的346.1億元、廣東的313億元、上海的258.8億元和山東的234.1億元,在全國排名第6,占全國R&D經費支出的7.5%,而江蘇、廣東等的R&D經費占全國的份額均超過了10%。同時,浙江R&D經費占GDP的比重也偏小,僅為1.4%,剛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國際經驗顯示,R&D經費占GDP的比重小于1%的國家,基本處于技術引進與應用層次;具有較強引進、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發達國家,一般在1.5%以上;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發達國家全部在2%以上。從自主創新的經費投入看,有創新活動的企業平均投入的RD經費,浙江為607.1萬元,與上海的2840.7萬元、山東的2055.3萬元、廣東的1835.7萬元和江蘇的1304.1萬元等都有一定差距。2006年,浙江大中型工業企業的R&D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0.81%,比江蘇的0.96%低了0.15個百分點,與國際OECD標準規定的5%的基本要求相比,企業研發投入明顯不足。

                        3.經濟的高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依靠高投入支撐。20022006年,全社會固定投資總額由3596.3億元增加到7593.7億元,年均增長22.3%,五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已達28940億元,比1981-2001年二十一年間的投資總和高出72%,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3166.2億元增加到5325.4億元,年均僅增長13.4%,投資和消費明顯不協調。目前浙江的投資率是明顯偏高的,從2001年開始就一直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遠遠高于25%左右的世界平均投資率水平。2006年浙江的最終消費率只有47.2%,大大低于世界平均80%左右的水平。投資率偏高和消費率偏低會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諸多困難。

                      4.資源消耗較高。19782006年,浙江減少耕地面積已達548.4千公頃,相當于2006年底耕地面積的34.4%。20002006年,全省建設用地缺口從1萬多畝擴大到10多萬畝,按目前每年的建設用地規模,不到10年將全部用完。2006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79.5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125.3立方米(不含生態環境用水),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目前全省可利用水量為310億立方米,若按現行用水方式,2010年將增至320億立方米,超出全省可利用水總量。2006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為13222.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9.9%;全省電力消費總量為1909.2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6.3%,萬元GDP能耗達0.86噸標準煤,萬元GDP電耗達1247千瓦時,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以上。20022006年,全省電力消費以17.5%的年均速度增長,比GDP增長平均快3.9個百分點。全省終端能源利用效率僅為49.9%,中間環節能源利用效率為71.9%,其中加工轉換能源利用效率為64.2%,全省每千克標準煤產出GDP 11.6元,每千瓦時電力產出GDP 8.0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約僅為日本的1/5。全省年人均能源消費達2.66噸標準煤,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71,高于世界總體上0.5以下的水平。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人民生活用能消費水平提高等諸多因素拉動,全省能源消費將較快剛性增長,全省一次能源資源自給率進一步下降,以燃煤火電為主的能源生產與能源消費等結構性矛盾會進一步突出。

                        5.環境壓力較大。2006年,全省的廢水排放總量達33.1億噸,工業廢氣排放總量達14702億標立方米,工業廢水排放量達20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3096萬噸,分別比2000年增長55.4%、1.3倍、47.1%1.2倍。每產出億元生產總值的廢水排放量為21萬噸,產出每億元工業增加值的固體廢棄物為0.41萬噸,廢氣排放量為1.94億標立方米,這些指標均大大高于發達國家標準幾倍甚至十幾倍。浙江2006年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運河以及平原河網水質100%的斷面不滿足功能要求,其中,鰲江水質類別為V-V類,已受到嚴重污染。近岸海域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海域水體總體處于中度富營養化狀態。全省32個省控城市中有25個為重酸雨區。

                        上述這些問題都是浙江“成長的煩惱”,只有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但如何有效地轉變,國外一些較好的經驗可以提供借鑒。

                      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際經驗

                        二戰后,許多國家為了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先后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它們的經歷為浙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ㄒ唬┟绹洕鲩L方式轉變經驗

                        19501960年,美國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期間,GDP年均增長3.3%,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53%。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經驗有:

                        1.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二戰后,美國在世界經濟中霸主地位的逐步形成,主要靠的就是以科技推動力為基礎的集約化經濟增長。美國政府把發展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重視技術創新與技術開發,強調技術是美國經濟的動力,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技術商業化,以提高經濟競爭力?梢哉f,美國許多處于領先地位的新興產業部門,都是以科技為基礎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而且,美國非常尊重知識,在大量培養本國科技人員的同時,還采取許多舉措吸引人才,從全球吸收了相當數量的高素質人才。

                        2.發揮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規模經濟。美國通過鼓勵企業兼并,使企業擴大了生產規模,優化了資源配置,實現了規模經營,獲得了最佳經濟效益,提高了國際競爭力。

                        3.重視教育。二戰后,美國高度重視教育,大力提高勞動力素質。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各州都實行了九年或十一年、十二年制義務教育,普及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最發達的。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研究證明,在美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時期內,各級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達到17.3%,大大超過物質投資5%15%的收益率,美國國民收入增長額中有三分之一要歸功于教育投資。

                        4.實行適當的政府干預。美國通過政府的適當干預,實現充分就業和持續增長,在產業發展政策上扶持農業、住房以及資助修建公路、航空網建設等,經濟增長速度由50年代的2.9%,提高到60年代的4%。

                        5.改進企業生產方法和經營管理手段,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ǘ┤毡窘洕鲩L方式轉變經驗

                        日本國土面積僅為37.78萬平方公里,自然資源匱乏,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嚴重。二戰戰敗后,經濟、社會幾乎崩潰,但目前卻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號超級經濟大國。日本集約型、效益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值得借鑒。

                        日本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由統制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封閉經濟體系向開放經濟體系轉變,由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增長方式向知識密集型高技術化增長方式轉變。其經濟增長方式成功轉型,主要有以下經驗:

                        1.重視科技進步。日本十分重視科技的作用,在19591979年中,日本從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引進技術33854項,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日本又成功從一個引進、模仿西方技術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技術出口國和技術不斷創新的國家。80年代以來,日本每年的科研開發產出不斷提高,平均每年申請專利達34萬件以上,占全世界的40%,為美國的3倍,英國的10倍。

                        2.重視教育事業。日本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和該比重提高的速度在世界各發達國家中都位列前幾位,通過發展教育,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大幅提高。

                        3.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日本逐步形成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機制,充分發揮企業界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主力軍作用。日本全部科研投資80%以上來自民間企業,科研人員63%以上在民間企業。而且,日本企業在生產經驗管理方法改進方面,也處于世界前列。

                        4.環保立法。日本為了解決經濟增長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將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驗

                      亞洲“四小龍”在經濟增長方式演變過程中顯示出大體一致或相似的進程,且這幾個經濟體的工業化過程與浙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都通過加速工業化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它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7    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

                       

                      亞洲“四小龍”

                        

                      經濟增長(%

                      全要素生產率貢獻(%

                      新加坡

                      19601970

                      8.8

                      10.1

                      1970-1980

                      8.3

                      35.5

                      1980-1993

                      6.9

                      62

                      韓國

                      19601970

                      8.6

                      -7.5

                      1970-1980

                      10.1

                      40.1

                      1980-1990

                      6.4

                      44.9

                      1990-1994

                      6.6

                      50.3

                      中國香港

                      19601970

                      10

                      49

                      19701980

                      9.2

                      27.8

                      19801993

                      6.5

                      56.5

                      中國臺灣

                      19601970

                      9.6

                      11

                      1970-1980

                      8.9

                      33.6

                      1980-1993

                      7.9

                      50.6

                       

                       。ㄙY料來源:葛霖生.亞洲“四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探析.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76))

                      從表7可以看出,浙江1981年以來的經濟增長總體上與亞洲“四小龍”20世紀6080年代的增長相似,都表現為投資驅動型的經濟高速增長狀態。20世紀末,亞洲“四小龍”都已經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其成功經驗表現為:

                        1.加速科技進步。亞洲“四小龍”在積極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通過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研機構和科研基地、制訂高新技術產業計劃等方式來促進科學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廣使用。同時,亞洲“四小龍”還把提高人口素質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通過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及職業技術培訓,提高了國民的知識文化層次及水平。

                        2.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在工業化初期,亞洲“四小龍”都不同程度的面臨就業的壓力,因而都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勞動投入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水平。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在勞動力供應緊張時,它們又都抓住西方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不失時機地加速推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發展了高效低耗、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價值和競爭力強的加工工業和第三產業,順利實現了比較優勢的轉換。

                        3.適時適度發揮政府與市場的積極作用。積極發揮政府在推行產業政策、實施外向型戰略、實行低利率的金融政策等方面作用的同時,積極著力改善市場協調職能,完善市場機制,強化競爭政策,積極鼓勵企業開展市場競爭,提高微觀運行效率。

                        4.高度重視資本積累和提高投資效益。亞洲“四小龍”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高投資、高儲蓄是其顯著特點,浙江目前的狀況與之類似。但亞洲“四小龍”一開始就將提高投資效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這一點為其經濟增長方式順利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5.強化對外開放政策。二戰后,亞洲“四小龍”都無一例外地把自身經濟發展融入到了國際化進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及外資來推動經濟發展。在發展戰略上先后經歷了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戰略的轉換,出口產品中制成品一度占到90%以上。在引進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方面,新加坡和韓國的成效尤其顯著。新加坡主要通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模式來引進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而韓國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產業發展的重點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方式,如在6070年代主要采取了非貿易型的技術引進方式,通過研究公共文獻、進口產品仿制、引進歸國人才等方式來促進技術進步。

                        綜上所述,許多國家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有著很多共同的成功經驗,比如都非常重視科技進步的作用;通過增加教育投入等來提高勞動者素質,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積極轉變產業結構以提高經濟集約化程度;注意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充分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適時適當發揮政府干預作用等。當然,由于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經濟、文化和社會背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模式上會有很大差異,但這些國家在某些階段或某些方面還是與浙江有一定相似性,它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些成功經驗可以給浙江一定的啟示。

                      五、浙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對策建議

                        目前,浙江正處于由投資驅動發展階段向創新驅動發展階段過渡的時期,這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決定今后經濟發展走向的重要時期。因此,浙江要根據經濟發展實際,并結合國外成功經驗,采取多種政策措施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ㄒ唬┥罨J識,更新觀念,創新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條件。有什么樣的發展理念, 就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和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擯棄那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不惜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觀念。要密切聯系浙江資源稟賦,把握浙江人均資源擁有量綜合指標列全國倒數第三, 是名副其實的“地域小省”和“資源小省”的省情。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明確經濟增長不代表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化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切實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要加快建立健全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激勵廣大干部樹立和實踐科學的政績觀、資源觀、成本觀和產業觀。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不應再參與或過多干預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動, 應把職能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創建公平的市場環境上來。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實行有利于科技進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稅制度,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繼續完善價格機制作用,讓市場來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制定和完善資源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堅決制裁各類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

                       。ǘ┱{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途徑。目前,浙江的三次產業構成為5.954.040.1,與三次產業結構從“二三一”向“三二一”轉換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今后,要繼續在“優農業、強工業、興三產”上下功夫,努力把一產做優、二產做強、三產做大,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的結構轉變。根據浙江實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對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尤為重要。服務業具有資源消耗相對較低,環境污染較少,就業彈性較高等特點,是促進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重要因素,可以從結構層面上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且,服務業相對第一、二產業來說增長波動比較平穩,可以有效減輕整體的經濟波動幅度。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當人均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時,服務業將成為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增長點。但當前浙江的服務業發展并不十分理想,占GDP的比重僅為40%左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服務業內部結構還是以生活型服務業為主,金融、保險、咨詢、物流等生產型服務業比重較低。因此,今后浙江要進一步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高度,明確服務業發展的戰略定位,擯棄過去片面追求制造業發展而犧牲服務業的做法,制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規劃,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提升生產型服務業規模和層次,打破服務行業壟斷,引進市場競爭機制,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提高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水平,主動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另外,浙江制造業比較發達,但隨著勞動力、土地等成本的不斷提高,浙江制造業的競爭能力在下降。而且,浙江制造業是以“兩頭在外”的模式發展起來的,處于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中間部分,即低附加值的加工組裝和制造環節,賺的主要是“辛苦錢”。因此,浙江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定位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本密集、耗能少、環境友好的先進制造業上,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并主動遵循產業轉移規律,將一批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出去。

                       。ㄈ┤婕訌娮灾鲃撔,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實現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轉變的必由之路,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之計。根據浙江實際,應切實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努力構建倡導創新價值體系和尊重創新的良好風尚,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形成全民創新、全面創新的生動局面。二是加強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制度建設,制定相應的創新規劃和調控政策,建立健全創新風險分擔機制、創新激勵機制、風險投資市場體系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完善和落實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三是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力量,只有加快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提高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因此,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研發、區域技術服務和科技成果、人才、信息集聚等創新平臺,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和支持力度,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集聚和配置創新資源的作用,加快建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強原始創新、源頭創新,大力推進對現有技術的綜合集成創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擴大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開發和管理體制,造就一支大規模、優結構、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五是加大自主品牌建設力度,推進“品牌大省”建設。自主品牌已成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有力體現。堅持品牌戰略,提高創牌意識和能力,可以帶動自主創新的發展。因此,要堅持將自主創新與創造自主品牌相結合,加大品牌化力度,加強品牌宣傳,努力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

                      (四)著力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三者的速度要相對均衡,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但目前浙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消費明顯疲軟,造成產能相對過剩。因此,在優化投資和出口結構,保持投資和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要著力擴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研究制定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引導消費觀念,培育和擴大旅游、休閑等消費領域。努力解決目前汽車、住房等大額消費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刺激消費增長。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老百姓敢于消費,樂于消費。只有“三駕馬車”跑得又好又快,經濟發展才能又好又快。

                       。ㄎ澹┐罅Πl展循環經濟,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胡錦濤總書記早在2003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就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毖h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浙江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循環經濟發展綱要已于2005年出臺,但是發展循環經濟涉及企業、區域、產業、自然、社會等各個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今后,浙江要繼續加大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力度,特別是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一是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全民意識,培養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新理念。二是進一步發揮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和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政府要強化對土地、水資源、能源等的規劃約束和管理機制,建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激勵考核機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等,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同時,要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資源開發和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完善重要資源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盡可能讓價格真實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三是加大科技、資金投入,淘汰落后技術和生產方法,開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新技術,加快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

                       。┻M一步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浙江民營經濟發達,造就了浙江經濟的活力,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06年,全省民營經濟生產總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超過65%,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50%以上,個私經濟總產值、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出口創匯額等4項最能反映民營經濟綜合實力的指標已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500 強民營企業中, 浙江就占了1/3 多的數量。但浙江民營企業還存在著多數規模較小,技術含量較低,人員素質不高,資源利用率較低,環保意識不強,主要靠低成本、低價格參與競爭等粗放式經營的特點,這些與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存在矛盾,給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帶來障礙。而且,浙江經濟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就必須把占主導的民營經濟作為一個重要方面來考慮。因此,在促進民營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快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其發展方式的轉變。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鼓勵民營企業兼并,擴大生產規模,通過投資、金融、財政等政策,扶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它們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使它們由產值型、速度型和數量型的發展向效益型、結構型和質量型的發展轉變。同時,要規范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對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要加大改造和淘汰力度。

                       。ㄆ撸┩七M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利用外資質量。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2006年,浙江全省進出口總額達1391.5億美元,成為全國第4個年出口額超千億美元的外貿大省。外貿對浙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是顯著的,外貿依存度由200140.2%上升到2006年的70.9%,提高30.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依存度提高23.2個百分點。在努力保持全省外貿出口強勁增勢的同時,積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推動外貿出口從注重擴大規模向更加注重提高質量轉變,從關注貿易順差向提高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轉變,從注重產品和勞務出口向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轉變。要變“招商引資”為“選商選資”,選擇那些用能少,無污染的項目,同時,要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和人才,全面推進創業創新。另外,必須“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加速轉變。

                       。ò耍┳⒅靥岣邉趧诱咚刭|。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 人力資本, 即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素質的提高,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的多。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 勞動力受教育的平均時間每增加1年, GDP 就會增加9%。當前,浙江勞動力素質與經濟發展已經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不適應,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中高級技工、工程技術人才等的缺口已經較大。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迫切要求浙江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變勞動力資源優勢為人力資本優勢。因此,浙江要把實施科教興省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積極推動教育改革,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局面。同時,制定相應配套政策措施,發揮用人機制和流動機制作用,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實現人力資源的市場化合理配置。

                      總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浙江深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關鍵時期的戰略選擇,是確保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繼續走在前列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指引下,堅定不移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把經濟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定能迎來浙江發展更美好的明天。

                      (來源:浙江省統計局)

                      國內行業動態

                      國際行業動態

                      省內行業動態

                      臺灣行業動態

                      版權所有:福建省機械工業聯合會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樓區鼓西路建榮公寓A2座1-201  郵編:350001 傳真:(86)591-87552772
                      電話:(86)591-87606537 87539698   閩ICP備12014152號   管理登錄   
                      Processed in 44925.812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
                        <ins id="pkyft"><video id="pkyft"><optgroup id="pkyft"></optgroup></video></ins>
                        <tr id="pkyft"></tr><tr id="pkyft"><small id="pkyft"></small></tr>
                        <small id="pkyft"></small>
                        <small id="pkyft"></small>

                      1. <tr id="pkyft"></tr><sup id="pkyft"><track id="pkyft"></track></sup>
                        <ins id="pkyft"></ins>

                          <tr id="pkyft"><nobr id="pkyft"><delect id="pkyft"></delect></nobr></tr>
                        1. <output id="pkyft"><track id="pkyft"></track></output>
                        2. <tr id="pkyft"></tr>
                        3. <tr id="pkyft"></tr>

                            <tr id="pkyft"><nobr id="pkyft"><delect id="pkyft"></delect></nobr></tr>

                          1. <small id="pkyft"></small>

                          2. <code id="pkyft"><acronym id="pkyft"></acronym></code>
                            
                            
                            <output id="pkyft"></output>
                              <tr id="pkyft"><small id="pkyft"><delect id="pkyft"></delect></small></tr>
                              1. <ins id="pkyft"><option id="pkyft"></option></ins>
                                <ins id="pkyft"></ins>
                              2. <sup id="pkyft"><track id="pkyft"></track></sup>
                                1. <output id="pkyft"><track id="pkyft"></track></output>
                                    <small id="pkyft"></small>

                                    <small id="pkyft"></small>
                                    <noframes id="pkyft"><small id="pkyft"></small></noframes>
                                    1. <tr id="pkyft"></tr>

                                        1.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